内蒙古生态文明研究基地建设方案

2025-06-01 文字:[] 点击:[]

内蒙古生态文明研究基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跨学科视角深入开展内蒙古生态文明研究,致力于将基地打造成为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高端智库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内蒙古生态文明研究基地目标定位

(一)建设高水平生态文明研究智库。聚焦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打造生态文明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培养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三)构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搭建生态文明合作交流平台。积极参与校内外、区内外以及国际间的生态文明交流合作,传播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成果,提升内蒙古在生态文明领域的影响力,塑造研究基地的学术品牌形象。

二、内蒙古生态文明研究基地建设举措

(一)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采取内部立项、外部招标和联合攻关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个人、团队等多层次科研力量,围绕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理论、前沿热点和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系统性研究。重点聚焦以下领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内蒙古的实践研究、内蒙古生态文明发展历程、区域发展模式与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双碳”目标下的内蒙古可持续发展策略、美丽内蒙古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等。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活动,积极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版“内蒙古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丛书”等标志性成果,定期编撰《内蒙古生态文明年鉴》,全面记录和展示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及各学科研究成果。

(二)推进生态文明应用研究

开展常态化调研活动,重点针对以下领域开展深入调研:内蒙古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质量评估、城市居民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绿色能源体系建设等。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专题座谈等多种方式,从环境质量、生态状况、民生改善、生态经济、补偿机制、社会效益、制度创新、资金保障等维度,系统评估各地绿色发展成效。通过分析问题挑战、总结成功经验、提炼可推广模式,形成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决策咨询提供科学依据。

(三)拓展学术交流合作

与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等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内蒙古生态文明高端论坛等品牌学术活动,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通过持续深入的学术对话,不断拓宽研究视野,提升基地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认可度。

(四)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在战略研究、政策建议、环境治理、生态教育、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在以下方面履行社会责任:围绕内蒙古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国土空间规划、荒漠化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草原资源利用等重大课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智库成果,充分发挥专业型智库在理论创新、资政建言、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作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等进行公众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众对生态文明的意识和参与度,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和实践深化。

  (五)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招收生态哲学、环境伦理学方向的研究生,通过以下途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开设特色课程;举办学术讲座;组织课题研究和实地调研。重点培养青年研究骨干,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打造生态文明领域的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持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内蒙古生态文明研究基地条件建设

(一)完善研究基地基础条件

基地将设立1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办公设施,为研究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图书资料方面,整合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哲学学院资料室及内蒙古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的资源,构建专业化的生态文明研究文献体系。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基地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及专题数据库,并依托生态与环境学院的环境与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评价与规划技术中心的数据平台,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数据进行系统分析。此外,基地每年将确保不低于30万元的经费投入,保障科研工作的持续开展。  

  (二)加强研究基地人才队伍建设

基地将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组建研究团队,聘请郇庆治教授担任首席专家,并邀请国内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在内蒙古大学校内,以哲学学科为基础,整合各二级学科的学术资源,同时联合生态学、环境科学、经济学、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优秀人才,形成跨学科研究团队。此外,基地还将聘请内蒙古民族大学、内蒙古开放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教师担任兼职研究员,进一步充实科研力量。为提升团队整体水平,基地将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成员参与学术交流、专业培训和进修深造,推动科研能力与学术影响力的提升。  

(三)组建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

基地将聘请“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郇庆治担任首席专家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同时邀请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生态文明研究领域知名专家担任委员。学术委员会将负责指导基地的理论研究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专业建议,确保研究方向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四)健全研究基地管理机制

基地将制定《内蒙古生态文明研究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和课题招标制度,明确运行机制、重点任务及岗位职责,并建立高效的团队协作与沟通机制。同时,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制定激励政策、评价标准和实施细则,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在信息管理方面,建立规范的信息发布制度,维护好基地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平台。此外,基地还将注重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软环境。

  四、内蒙古生态文明研究基地未来展望

(一)深化理论与实践研究

深入阐释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路径,创新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为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二)强化科技赋能

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与生态文明研究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监测分析平台,提升生态治理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打造数字赋能的高端研究基地。

(三)促进学科协同创新

整合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学、生态学及环境工程等多学科优势,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跨学科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培育具有前沿性的学术成果。

(四)完善成果转化体系

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推动生态修复技术、绿色产业模式等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生态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使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下一篇:《内蒙古生态文明研究基地管理办法》

(C) 2001-2013 ?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 phil.imu.edu.cn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路24号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艺术楼| 邮政编码/Postcode:010070

传真/Fax:86 471 4996391 | 电子邮件/email:xzgllwdb@163.com  蒙ICP160023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