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院举办“爱智之旅•学术沙龙”分享会:情绪经济:是心灵解药还是资本新枷锁?

2025-11-25 文字:[] 点击:[]

11月19日下午,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举办主题为“情绪经济:是心灵解药还是资本新枷锁?”的读书沙龙。活动由哲学学院闫静静老师担任学术领读人,2025级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杨蕾萱主持。

活动伊始,闫静静老师与同学们共同观看了一段关于“情绪经济”的短片。短片指出,在数字时代,情绪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它通过激发情感共鸣、塑造心理认同,让人们在消费中寻得安慰与意义。然而,资本逻辑的介入使这种经济形态逐渐异化——制造优越感、收编注意力、操纵欲望的现象层出不穷。伴随着短片带来的这些思考,本次“情绪经济”读书沙龙正式启幕。

在正式阅读前,闫静静老师简要介绍了《第四消费时代》的背景。她带领大家回顾了日本消费社会的演进脉络:从崇尚西洋文化的“第一消费时代”,到经济高速发展的“买大买好”的“第二消费时代”,再到追求个性化、审美化的“第三消费时代”,直至如今注重体验与情感联结的“第四消费时代”。她鼓励同学们在阅读中思考:我们当下的消费行为究竟是出于真实需求,还是被生产逻辑所塑造?接着,闫静静老师简要介绍了另一部文本——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指出该书以符号、欲望与“伪需求”的生产为核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情绪经济”背后深层机制的哲学视角。

在阅读三浦展的《第四消费时代》时,闫静静老师引导同学们从“存在”与“所有”的关系出发,思考消费与主体的联系。她指出,在这一时代,人们的消费不再以“占有”为目的,而是一种“为了存在而消费”的行为——通过消费确认自我,维系与他人的情感连接。闫老师追溯“存在”一词的词源,指出它原意为“依靠自身力量而生活与呈现”,并借此引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与马克思的“劳动—实践”概念,提醒大家思考:当消费成为一种行动,人是否也在以消费来确证自身存在?闫老师以《蜡笔小新》中美冴“买奢侈品解压”的片段为例,说明第三消费时代的消费心理——人们从“为拥有而买”转向“为感受而买”,消费开始承担情绪安抚与身份建构的功能,成为“情绪经济”的文化前奏。

赵鹤然同学结合文本指出,第二消费时代的繁荣并未带来平等,反而加深了阶层差距。下层模仿上层的消费心理,使社会呈现出“看齐”与“固化”的双重特征。闫老师强调文本中的“分众”概念,指出个性化消费并非真正的自由选择,而是建立在社会结构与群体区隔之上的“被规划的个性”。她强调,人们消费的不仅是物品,更是身份与归属感。

闫老师对这一部分的阅读总结道:第四消费时代标志着人们从“以所有为目的”转向“以存在为目的”的消费。消费成为表达自我、寻求意义的方式,但这种“存在性消费”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结构与资本逻辑。当跨越阶层的可能性受限,人们便转向情绪与符号来寻找存在的补偿,而这正是“情绪经济”的深层根源。 在阅读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时,闫静静老师带领大家讨论了“谁在真正决定消费”这一核心问题。书中颠倒了传统经济学的逻辑:表面上看,消费者似乎拥有选择的自由,但实际上,生产体系才是隐藏的主导者——它通过广告、市场和舆论塑造社会态度,制造需求,再将这些“被制造的需求”反过来当作“个体欲望”加以合法化。

闫老师指出:“我们以为自己在消费,但事实上,是生产体系在消费我们。” 这种由生产端主导的欲望体系,使“生活”本身变成被规划的流程。每个人的工资、消费能力乃至审美倾向,似乎都被精确计算过,人生被编排成一场精密的剧本。她举例道:“为什么我们要早八上课?为什么一天工作八小时?”——这种时间结构源自工业社会的工厂制度,学校的节奏不过是生产体系的延续。大学在某种意义上,是将“原材料”加工为“合格产品”的工厂;毕业证与学位证,也不过是合格证的现代形态。从这个角度看,人不再为自身存在而学习或工作,而是为体系的稳定而被“驯化”。

讨论中,师生还注意到鲍德里亚提到的“娱乐道德”——现代社会不再要求节俭与克制,而是要求人们以积极、愉悦的方式参与消费。“节约就是反美”,这句讽刺性的表达揭示了消费社会的价值倒置:消费被赋予了道德正当性,成为维持社会运行的责任,而节制反而被视为不合群。

闫老师对这一部分的阅读总结道:“我们所理解的消费自由,其实是一种被赋予的义务。生产体系创造了‘被需要的欲望’,我们在满足这些被设计的需求时,完成了对社会机器的服从。”最后,她引用卡西尔的“符号人”概念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既生产符号,也被符号生产;每个人都是这场精密表演中的NPC。她鼓励同学们回望“存在”这一概念——在被设计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才是哲学的真正意义。

本次哲学沙龙在理性与思辨中落下帷幕。我们或许没有找到确定的答案,但哲学讨论的意义,不在于终结思考,而在于让思考继续

下一篇:【讲座回顾】|哲学学院邀请复旦大学鲁绍...

(C) 2001-2013 ?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 phil.imu.edu.cn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路24号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艺术楼| 邮政编码/Postcode:010070

传真/Fax:86 471 4996391 | 电子邮件/email:xzgllwdb@163.com  蒙ICP160023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