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著到方法:现象学 “本质直观” 研究报告分享

2025-11-12 文字:[] 点击:[]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于2025年10月29日、11月4日在周振权研究员主持的《西方哲学原著研读课程》中进行了主题研究汇报。课程以训练学生的研究性能力为特点,并着重强化对原著的理解能力。在精读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文本的基础上,报告人结合一系列研究性论文,进行了以现象学方法中的“本质直观”为主题的研究性报告。

赵鹤然在本次报告中分析并评价了马迎辉的论文《何谓本质直观:界定、操作过程及其方法论效应》。他认为,该篇论文不仅厘清其基本概念,更揭示其操作机制及其在现象学发展中的方法论意义。论文首先区分了“本质直观”与“普遍直观”、“范畴直观”的根本差异,强调本质直观不再局限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是指向纯粹形式范畴的把握,标志着胡塞尔从描述心理学向超越论现象学的转向。接着,借助胡塞尔对内时间意识的研究,说明本质直观建立在“多维意向流形”结构之上,并通过“想象的自由变更”这一操作过程,揭示其如何在体验流中构造出“本质同一性”。此外,论文还探讨了本质直观对现象学运动的深远影响:它不仅启发了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循环”,其内在的“习性直观”与“本心直观”维度,也为心理现象学的建立提供了方法论基础。最后简要指出胡塞尔晚年对“活的当下”与“本性现象学”的探索,进一步拓展了本质直观的哲学边界。

胡志明同学在本次汇报旨在系统梳理与阐释倪梁康教授《何谓本质直观》一文的核心思想。汇报紧紧围绕“本质直观”这一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方法论,从其基本概念、四种类型(特别是横向与纵向维度)、所依赖的“双重还原”步骤,及其追求的“严格性”特质等方面展开了层层递进的论述,并最终将其置于跨越东西方的思想史脉络中,揭示了该方法的深远影响。论文区分了“本质直观”与“感性直观”、“直观”与“直觉”等关键概念。本质直观又可区分为“横向”的结构分析与“纵向”的历史发生分析(如“意识流的横截面与纵剖面”)。最后胡志明同学阐述了本质直观作为一种“思维操练”对于当今时代的意义。现象学方法不仅是学术工具,更是一种唤醒我们直接面对事物本身的哲学态度。

那日苏同学分析并总结了Chin-Yu Lee的论文《重新思考胡塞尔的本质变异的分析:生产幻想的可能性》。首先通过胡塞尔对本质变异方法的描述,阐述胡塞尔对本质变异方法的三个步骤:1、自由变换2、单一联结3、主动识别。胡塞尔以一个对象为起点,这个起点被称为“模型”,通过自由变更改变此对象的确定性得到对象的变项,在模型与变项之间找到变项之间的重叠,在意识中辨别出整体一致性。舒茨认为“本质变异”方法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本质变异依赖于“先前的经验积淀”。这导致使用这一方法无法认识超出先前经验的本质。作者则通过“生产幻想”的方法弥补本质变异无法理解超出先前经验的本质,因为通过幻想可找到不受经验限制的超越变项。比如,在艺术创作与科技研究中,只有通过幻想才能创造出先前完全不存在的事物。因此,生产幻想与本质变异拥有互补的功能,幻想可以提供全新的视域,本质变异则提供一个理性的方法。

黎氏水(LE THI THUY)同学作了以《直观本质与意识流动: 从倪梁康看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题的报告。报告旨在把握倪梁康对埃德蒙·胡塞尔现象学的阐释中的精神与核心结构,特别强调 “直观本质”的作用。出发点源自胡塞尔的观点:将直观本质视为一切现象学操作的必然起点。 倪梁康在当代哲学语境中恢复并重申了这一方法论意义,同时称其为“现象学的灵魂”。基于此,报告系统化了意识的“双切面”概念:横切(现象学静态)与纵切(现象学发生),以阐明意识结构与历史之间的统一性。 通过关于爱情的例案研究,报告展示了这两种切面在实际经验中的同现,表明意识并非静止实体而是一种生动的流动。由此,直观本质被确立为重要的方法论工具,帮助理解意识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整体,同时连接哲学理论与人的精神生活。

郝越同学的报告以李忠伟《哲学知识、想象变更与探究困境——论胡塞尔本质变更机制的可靠性》的论文为主题,通过摘要解读与论文框架与写作逻辑进行分析。胡塞尔认为哲学提供实质知识,即本质知识。胡塞尔设计想象变更方法生成本质知识。想象变更机制从一个实例出发,通过想象生成目标类型对象的想象事例,从中抽离相似特性,进而直观到恒定不变的本质结构。作者提出该机制困境在于是否需要本质知识的介入:若需要,本质知识从何而来,陷入循环;若不需要,该机制该如何进行。对于经典理性主义提出的“含混前知”、“潜在知识”,作者认为并未跳出循环,并不彻底。作者创造性提出依靠“纯粹想象”即可使机制顺利运行。该机制虽然可错,但也可靠,正如一条可靠的生产线并非从不会生产出劣质产品,而是合格产品远远大于劣质产品。该想法极具哲学思辨与实践智慧。

邱玉玲同学围绕“本质直观”进行了相关文献检索,从胡塞尔相关文本、德国现象学的继承与批判、法国现象学的身体与存在和当代学术热点四个方面进行梳理。汇报过程中,系统的分享了本质直观从胡塞尔原初理论到德法重要现象学家的发展脉络,并覆盖了当代研究的主要热点。报告点明了该概念在不同哲学家那里引发的核心争议点,如:舍勒的价值本质直观、海德格尔的生存论批判、梅洛·庞蒂的具身本质以及列维纳斯的伦理超越等。在当代学术热点的总结中,证实了“本质直观”作为现象学核心方法的持久生命力。它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更是一个持续启发新思考、推动跨领域对话、并不断被重新诠释和应用的关键方法论工具。当代研究正突破哲学边界,在技术与人文的交叉地带(如元宇宙)开辟新的问题域:当意识可在虚拟世界中自由变更对象时,本质直观是否获得了新的使命­­­­­­为数字存在赋予意义?

刘塔拉在报告中总结了D.洛玛在《本质直观(亦即本质变更)的现象学方法》一文中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本质直观”方法的阐述。报告从《逻辑研究》中的本质直观方法出发,分析了范畴直观的运作方法与材料,由此论证了作为范畴直观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本质直观的运作方法。随后梳理了胡塞尔本质直观思想的发展过程:早期重视感知的功能,将想象居于次要的位置,而后期通过提高想象的地位,将本质直观转变为“本质变更”,增强了理论的主动性与综合性。最后,报告列出了本质变更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无穷变更”、变更的边界、方法的功能、方法的适用领域与“先验还原”,并整理了文章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解释,列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任意构形”与“相关性变更”等。

在针对Jaakko Belt《本质直观:一种自我修正与整合的理解》一文的报告中,杭盖同学认为本文发展了一种关于胡塞尔本质直观(eidetic variation)方法的自我修正式理解,主张该方法在挑战和改进现象学中的本质主张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作者认为这种自我修正的理解与胡塞尔本人的方法论表述一致,能捕捉本质变异的双重认识功能(检验与确证),并支持将本质方法与其他非本质资源进行整合。报告认为,文章通过对比证伪主义解释,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偏差、人工变异与批判性-历史反思三个应用案例,论证了本质变异的整合潜力,提出本质变异应被视为一种可错、可修正且具开放性的方法,为现象学作为一门历史发展中可吸纳跨学科资源的科学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报告认为本文的意义在于重构了胡塞尔本质变异的方法论地位,将其从一种静态、绝对的知识获取工具转变为动态、可修正的认识过程,回应了长期关于现象学封闭性与不可错性的批评。

完成报告后,报告者必须接受听众们的质询以及周振权老师苏格拉底式的灵魂拷问。学生们机智勇敢的回答让课堂充满了乐趣。


上一篇:哲思致远 职路有方|哲学学院成功举办就...       下一篇:“语润校园,声动推普”主持人大赛来啦!

(C) 2001-2013 ?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 phil.imu.edu.cn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路24号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艺术楼| 邮政编码/Postcode:010070

传真/Fax:86 471 4996391 | 电子邮件/email:xzgllwdb@163.com  蒙ICP160023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