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爱情的遗憾以 “兰因絮果” 的破碎与 “菀菀类卿” 的虚伪两种姿态呈现,何为更甚的可悲?2025 年 11 月 10 日 19:30,内蒙古大学玉泉校区卓越楼 0306 教室灯火通明,哲学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辩论友谊赛在此热烈展开。这场以 “辩证爱,以思探情” 为内核的思辨交锋,让爱情里的怅惘与遗憾在言语碰撞中被层层解构,为在场师生带来一场兼具逻辑深度与情感温度的思想盛宴。
本次比赛中,哲学学院 2025 级辩论队派出苗雅雯、王滨、张佳庆、解军伟四位辩手,以反方身份围绕 “菀菀类卿的爱情更可悲” 展开论述;正方生命科学学院辩论队则以 “兰因絮果的爱情更可悲” 为持方,与反方展开激烈对抗。

立论环节,双方即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思辨视角。正方生命科学学院从情感价值的 “完整性” 与 “损耗性” 切入,将 “兰因絮果” 精准定义为 “美好开端与破碎结局的强烈对冲”。他们提出,这种爱情的悲剧核心在于:曾经真挚纯粹的情感,在现实磨砺中逐渐消磨、最终分道扬镳,完整情感的破碎不仅摧毁了亲密关系本身,更会给当事人留下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 其本质是 “曾经拥有后的彻底失去”,是希望从满溢到破灭的极致落差。
反方哲学学院则立足情感的 “真实性” 与 “主体性”,直击 “菀菀类卿” 的核心矛盾。他们指出,“菀菀类卿” 本质是一种 “替身式情感”,其中既有爱人者 “爱而不得后移情替代” 的自欺,也有被爱者 “沦为他人影子” 的价值剥削。在这种关系里,没有真正的情感联结:爱人者从未正视眼前人的独特性,被爱者也从未获得过基于自身的认可与珍视。反方强调,这种 “从未真正拥有过爱情” 的遗憾,比 “拥有后失去” 更显可悲 —— 因为它从根源上否定了情感的真诚与个体的价值。
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围绕 “情感悲剧的核心是‘拥有后失去’还是‘从未拥有’” 展开密集交锋。正方以 “破镜难圆的痛感” 为据,列举文学作品中 “从相濡以沫到形同陌路” 的经典案例,论证 “完整情感的破碎损耗” 带来的长久伤害;反方则以 “虚假关系的精神奴役” 反击,结合现实中 “替身式情感” 对个体尊严的践踏,强调 “虚伪关系的本质剥削” 更具毁灭性。辩手们引经据典,从《红楼梦》中 “菀菀类卿” 的隐喻,到现实中亲密关系的真实困境,逻辑缜密且言辞犀利,每一次反驳与回应都直击核心,让现场掌声此起彼伏。

整场比赛不仅是言语的交锋,更是对爱情本质的深度探寻。辩手们在攻防之间,既流露着对情感困境的细腻体察,也展现出对 “真诚”“尊严”“价值” 等核心命题的理性思考。观众们在聆听中跳出了 “非此即彼” 的单一叙事,对爱情的 “可悲” 有了更多元的认知 —— 有人共情 “兰因絮果” 中 “曾经美好” 的消逝,也有人共鸣 “菀菀类卿” 中 “自我价值被忽视” 的委屈,更在双方的思辨中,对亲密关系里 “如何坚守真诚”“如何尊重个体”“如何面对现实抉择” 有了更为立体、深刻的审视。

此次友谊赛以爱情为引、以思辨为翼,不仅为哲学学院与生命科学学院的学子搭建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更让青年学子在展现表达能力与逻辑素养的同时,叩问情感关系中的价值坚守与个体尊严。正如哲学学院辩论队始终秉持的 “以辩会友、以思求真” 初心,这场辩论从未追求 “胜负” 的定论,而是希望以理性之光照亮情感的迷雾,为当代青年应对情感困境、坚守价值底线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思考维度。
未来,哲学学院辩论队将继续在思辨的道路上求索前行,以更多元的议题、更深刻的思考,传递青年学子的理性力量,让辩论成为连接不同学科、启迪人生智慧的桥梁。
(C) 2001-2013 ?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 phil.imu.edu.cn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路24号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艺术楼| 邮政编码/Postcode:010070
传真/Fax:86 471 4996391 | 电子邮件/email:xzgllwdb@163.com
蒙ICP160023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