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思明智,智辩交锋”。2025年11月2日 20:30,内蒙古大学玉泉校区卓越楼0308教室气氛热烈,哲学学院与法学院辩论友谊赛在此精彩上演。哲学学院2025级辩论队成员解军伟、王滨、张佳庆、徐圣涵携手出战,与法学院辩论队围绕 “幸福者退让原则” 展开深度思辨 —— 正方哲学学院持 “幸福者退让原则是善的智慧” 之观点,反方法学院则以 “幸福者退让原则是恶的纵容” 为立场,双方以辩为桥,共探善恶边界。

立论环节,正方哲学学院从伦理修养与社会和谐的核心维度切入,将 “幸福者退让” 定义为理性、克制与共情的统一体。他们认为,这一原则既是中华传统 “恕道” 的当代延续,也是现代文明素养的集中体现。在具体场景中,无论是公共交通的占座纠纷、邻里间的日常摩擦,还是网络空间的言论冲突,当处于相对强势或更具理性的一方主动选择退让,往往能打破 “针尖对麦芒” 的僵局,有效避免矛盾升级为情绪化对抗甚至暴力冲突,从根源上减少 “双输” 局面的发生。同时,正方特别强调,“退让” 绝非对自身权利的放弃,而是一种兼具策略性与包容性的忍让 —— 事后仍可通过法律途径、舆论监督等正当方式维护权益,尽显 “以柔克刚” 的处世智慧。
反方法学院则立足制度正义与权力结构的现实语境,对 “幸福者退让原则” 的可行性提出尖锐质疑。他们指出,在存在结构性不平等的场景中,如职场霸凌中的上下级关系、校园欺凌里的强弱群体、家庭暴力中的性别权力差异,若一味要求处于相对 “幸福” 或优势地位的一方(实则可能是潜在受害者)退让,本质上是在降低施害者的作恶成本,变相为其恶行 “开脱”。反方进一步追问:当 “退让” 被过度包装为一种道德美德,是否会潜移默化地鼓励旁观者选择沉默,形成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的冷漠氛围?又是否会对真正的受害者造成 “二次压迫”—— 让受害者陷入 “为何不主动退让” 的自我怀疑,而非让施害者承担应有的责任?例如在性骚扰事件中,若一味倡导 “受害者冷静处理”“主动避让”,看似是 “息事宁人”,实则是对权力滥用的纵容,违背了制度正义的核心诉求。


整场辩论不仅深入挖掘了 “幸福者退让原则” 背后的哲学意涵,更直面现实社会中的权力失衡、制度缺陷与道德困境。双方辩手引经据典、逻辑缜密,时而针锋相对、直击要害,时而理性拆解、层层递进,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对公共价值的深刻关切与严谨的思辨能力,也让在场观众对 “善恶” 的边界有了更立体的认知。

赛后,双方辩手并未止步于赛场观点,而是围绕辩题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退让时产生的矛盾冲突,是否必然意味着 “恶” 的存在?现实中的事件是否真的非黑即白,不存在中间的灰色地带?人的行为动机与选择是否因情境差异而具备复杂性,不能简单以 “善” 或 “恶” 定义?这场延伸讨论,让辩论的价值超越了胜负本身。
此次友谊赛以理论论证为骨、以事例辨析为肉,在淬炼辩手逻辑表达能力与临场应变能力的同时,也为师生呈现了一场关于善与恶的深度解析。对参赛辩手而言,不仅清晰认知了自身在辩论技巧上的长处与不足,更在思想碰撞中深化了对 “善恶” 这一永恒社会话题的理解。未来,期待哲学学院辩论队以此次交锋为新起点,在思辨的征途中继续突破自我、破浪前行,带来更多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的精彩对决。
(C) 2001-2013 ?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 phil.imu.edu.cn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路24号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艺术楼| 邮政编码/Postcode:010070
传真/Fax:86 471 4996391 | 电子邮件/email:xzgllwdb@163.com
蒙ICP160023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