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履哲思丨银龄智护先锋队调研纪实:探秘智慧养老的伦理密码

2025-08-23 文字:[] 点击:[]

银龄智慧先锋队调研纪实

引言

上海作为中国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高龄、失能、独居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照护需求问题尤为突出,居家养老的安全保障亟待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供需错位、管理低效等问题凸显。近年来,上海在智能养老领域的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诸多伦理挑战。为推动智慧养老健康发展贡献青年智慧,深化内蒙古大学与复旦大学的全方位合作,哲学学院刘威老师带领马子涵、李韵竹、王慧、王言吾、武念娇、贠玉涵同学组成“银龄智护先锋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联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智能设备在老龄照护应用中的伦理问题研究”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队伍,先后调研了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慧享福·福荟颐养院(淡水路)、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慧享福·益福荟颐养院(顺昌路)、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宝山区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本次调研得到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以及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领导的重视,依托已有项目支持,由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徐汉辉老师负责、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研工组长、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宋正清老师全程把关,共同指导,针对智能设备在老龄照护应用中的伦理问题,面向不同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调研进行时:倾听一线的声音

首日调研(7月23日)

2025年7月23日8:00,调研团第一组在刘威老师的带领下赴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部开展调研。

调研团成员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马科长的引导下对接合适的调研对象。交流中,部分老人对于智能设备的使用持反对态度。一位老人的家属坦言,他给母亲购买了智能设备,母亲却拒绝使用,原因是老人不愿意尝试智能产品,认为使用它有一定风险。

家属及护士普遍对使用智能设备持积极态度。多数护士表示愿意让智能设备协助工作,希望医院可以多引进能减轻工作量和能保护老人安全的智能设备,但她们认为智能设备无法在提供情感需求上替代人类。

同日上午9时,团队第二组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宋正清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慧享福·福荟颐养院(淡水路)开展调研。

调研发现,养老机构智能设备使用率较低,主要用于排班表、照护记录等基础功能。一位护工表示智能设备能减轻约九成的体力劳动,强调“情绪照护无法被机器人取代”。

来自老年群体的声音呈现复杂的矛盾心态。在生活依赖方面,老人能使用手机的基本功能,但网购等复杂操作仍需家人协助,且普遍存在防诈骗顾虑。在情感需求方面,老人倾向于人类护工,认为他们“有温度,能理解情绪”。正如一位护工所说:“科技不是冰冷的替代,而是温暖的支持。”在未来预期方面,他们承认“机器人是未来发展趋势”,但80岁以上高龄群体普遍呈现技术学习意愿低迷倾向。

次日调研(7月24日)

7月24日8:00,调研团第一组在刘威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黄浦区慧享福·益福荟颐养院(顺昌路)开展实地走访。

调研过程中,4位同学各司其职,耐心引导老人填写问卷获得他们对于智能设备的真实想法。在与护士、护工的交流中,调研团队了解到智能设备在老龄照护中真实的使用情况,从照护者的视角发现智能设备在使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调研项目提供新的思路。在与颐养院的孟院长的交谈中,调研团队了解到了智能设备引入颐养院的整体规划与深层考量。调研结束后,两校学子围坐梳理素材,生成详细完整的访谈记录,为项目积累了鲜活的案例。

同日,调研团第二组前往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调研。

依据住院区的调研样本发现,多数护士认为智能设备便利于工作;大部分护工对其概念较模糊,但也希望其能够辅助照护工作;多数老人认为自己无需智能设备,但也有少数老人接触智能设备较多,愿意让其照顾自己;家属群体对智能设备接受度较高。

位于门诊部的老年人更多地表现出对基础智能设备的接纳,而对仿生照护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设备的需求则相对较低。

调研成员秉持着实践出真知的研学精神,从实际出发,客观整理了访谈记录,并进行交流复盘,为最后一天的调研做充足的准备。

第三日调研(7月25日)

7月25日9:00,调研团第一组在刘威老师的带领下前往黄浦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关于老年人智能设备使用情况,多数老年人会使用智能手机视频聊天,部分使用电子呼叫铃、电子血压计、电子睡眠监测仪等检测日常状态。关于使用智能设备时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问题,大部分老年人表示自己并不担心信息泄露,照护者在使用智能设备前会征得他们的同意。

关于未来智能设备是否能够取代照护者,多数老年人欢迎机器人协助,但坚持情感陪伴不可替代。大部分护士迫切希望科技发展,让机器人来帮助他们日常的护理任务,但不认为机器人能完全取代护士。

同日,调研团第二组在宋正清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宝山区淞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楼病区开展调研。

在与护工的访谈中,调研团了解到,护工们普遍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持谨慎态度,但期待智能药盒、智能清洗马桶等设备能在减轻工作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与老人的交流中,调研团队发现,部分老人对智能设备存在陌生感和无力感。

家属对智能设备的使用持更为积极的态度,他们期望通过智能设备更好地照护老人,同时也能有效减轻照护压力。然而,护士们则指出,实时监测设备的使用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一位护士坦言:“如今的设备确实先进,通过手机软件就能实时查看病人指标,但这也意味着我们需要频繁关注。比如,以前我们只需每天固定检查三次,而现在则需要不时地监控,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还得亲自测量比对,因此实际工作量反而增加了。”

当日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迅速投入数据整理中,审查补充访谈记录,检验问卷的有效性,并共享影像资料。

至此,为期三天的密集调研圆满结束。

实践启示:架起哲思与现实的桥梁

通过本次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联合调研,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的师生不仅在知识上获益匪浅;而且就调研方法上受到启发;更收获了合作带来的情谊: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为观测点,将老年人、照护者、养老院管理者作为调研主体,依托哲学学科思辨优势,两校哲院学子打通理论研究与现实生活的连接通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此外,本次联合调研,让两校哲院学子直观地发现了智能设备在老龄化照护领域产生的伦理问题,更深刻地理解了哲学学科与社会现实的紧密联系,为构建健康智能养老模式提供青年智慧,并推动哲学伦理研究与科技实践的深度融合奠定基础,也为两校两院接下来的多方面深入合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上一篇:哲young青春 迷彩飞扬丨军训进行时(一...       下一篇:哲学学院举行2025级新生家长见面会

(C) 2001-2013 ?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 phil.imu.edu.cn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路24号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艺术楼| 邮政编码/Postcode:010070

传真/Fax:86 471 4996391 | 电子邮件/email:xzgllwdb@163.com  蒙ICP160023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