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智大讲堂第四十二讲 | 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2025-05-22 文字:[] 点击:[]

      5月13日下午,我院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廷国在玉泉校区卓越楼0709教室作了题为“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现象学的基本问题”的学术讲座。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讲师罗正东为评议人。哲学学院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王惠灵主持本场讲座。

张廷国老师

王惠灵老师


      在“前谓词经验与判断”部分,张廷国老师区分了两类明见性:一是判断及谓词思维的明见性,属于高阶认知活动;二是个体对象经验的明见性,发生于判断之前隶属于前谓词的生活世界。追溯到它是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的表现。随后,他梳理了传统认识论的两条路径:休谟的心理主义和康德的先验主义,并指出康德实际上未能回溯到判断生成之前的意向体验层面,因而仍然表现出独断论。张廷国老师提出,前谓词经验是一种“扩展了的判断”,体现为习性的获得与占有,其本身即包含一定的主动性。关于判断的发生,他指出其中交织着主动与被动的双重结构:在关注一个对象时,主体会唤起某种趋向,该趋向推动对象在意识中不断展开,知觉对象便在印象的连续变化中被给予。

      在“知觉兴趣与知觉对象的展显”部分,张廷国老师进一步分析了知觉兴趣在对象显现中的作用。他指出,主体之所以能持续指向并认识对象,是因其具有一种主动的知觉兴趣。广义上的知觉兴趣体现为对对象整体的持续关注,狭义上则指向知觉阶段之间的连续推进和意义充实。张廷国老师将这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素朴把握,即尚未深入规定性的整体感知;内在视域的展显,即对对象内部要素的逐层展开,形成“基底对象”;以及外在视域的展显,即对象在更大世界背景中的显现。在此过程中,知觉兴趣推动了两种意义的构成:规定性的逐项展开,以及基底对象的稳定生成。为进一步说明这一机制,张廷国老师在此引入了“展显性相合”的概念。

      在“展显性相合与对象意义的充实”部分,张廷国老师指出,当展显活动指向对象的某一要素,且该对象已成为经验主题时,就形成了对象与自身统一的“展显性相合”。对象意义的充实不是整体一次完成,而是通过局部要素与整体之间的意向关联逐步实现的。具体而言,对某一要素P的把握同时也构成了对尚未完全展显的整体对象S的把握。张廷国老师强调,这种认识方式不同于语言主导的谓词思维,不依赖命题或概念,而是对习性、传统与先验自我结构的持续把握。在展显性认识中,对象始终保持“仍然在手”的状态,成为稳定而持久的经验内容。

      最后,张廷国老师总结道,对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理论的分析不仅为判断生成提供了经验基础,也为现象学回返“原初生活世界”提供了理论路径。通过这一理论框架,我们得以赋予非概念性体验与未系统化的生活世界领域以哲学上的合法性。

      张廷国老师讲解结束后,评议人罗正东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向张老师表示诚挚感谢,并围绕讲座内容提出了进一步的问题。现场讨论气氛热烈,我院师生踊跃发言,积极就相关问题与张廷国老师交流。本次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们对胡塞尔前谓词经验现象学的理解,也激发了大家对现象学认识论与本体论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具有重要的学术启发意义。

罗正东老师

张瑛老师

王运豪老师


上一篇:“一站式”学生社区|哲学学院宿舍整改检查       下一篇:青春向党丨哲院青年学习热议习近平总书...

(C) 2001-2013 ?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 phil.imu.edu.cn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路24号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艺术楼| 邮政编码/Postcode:010070

传真/Fax:86 471 4996391 | 电子邮件/email:xzgllwdb@163.com  蒙ICP1600239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