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劳动节的初心
国际劳动节起源于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大罢工,1889年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在巴黎举行的代表大会上将5月1日确立为五一国际劳动节,1890年首次全球响应。中国于1949年将其定为法定节日,既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守护,也是对恩格斯“劳动创造人本身”这一真理的致敬。它提醒我们:劳动是亿万双手托起文明的微光。
哲人的思想:劳动何以神圣
从东方到西方,劳动始终被赋予深刻的精神意涵。东方哲学庙宇中,墨子言“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将劳动视为生存之本;王夫之提出“行可兼知”,强调在躬耕中探寻真理;庄子认为“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倡导一种尊重自然规律的劳动态度。
西方哲学殿堂里,黑格尔说“劳动是自我意识的觉醒”,马克思视其为“人的类本质”;而大卫·休谟更是认为“劳动是构成幸福的主要因素,不依靠努力获得的享受很快会变得枯燥无味。”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告诉我们:劳动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人类超越自我的永恒阶梯。
重新审视劳动内涵:
在“卷”与“躺”之间
寻找第三种答案
当“内卷”让人在无效竞争中疲惫,“摸鱼”用虚假轻松掩盖焦虑,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劳动——它不该是被迫带上的枷锁,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钥匙;它不该是内卷的修罗场,而是提升能力的必修课;它不该是无意义的消耗,而是我们通往理想生活的阶梯。真正的成长是坚持做好每件小事,找到热爱的领域,才能让劳动成为快乐体验。
哲学学院祝全体师生劳动节快乐!致敬每个正在创造未来的我们!
(C) 2001-2013 ?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 | phil.imu.edu.cn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君路24号内蒙古大学南校区艺术楼| 邮政编码/Postcode:010070
传真/Fax:86 471 4996391 | 电子邮件/email:xzgllwdb@163.com 蒙ICP16002391号-1